作者 | 墨不浊
制作 | 刀刀
关于
COMING OUT
出柜
【使用说明】
作为一名性少数,会看到一些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去思考而然后解决的问题,比如怎么去出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出柜并非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节点,一下就成功或者失败,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可能需要在不同场合向不同的人不同程度地出柜;我们可能需要多次向同一个/群人揭露和澄清我们的性与性别身份以实现出柜;我们还可能会因自身性别认同的流变而重新出柜。
直接向不知道会不会伤害到自己的人出柜真的会感到很害怕,很慌张。这个时候,可以先考虑向一些比较安全的人出柜,或者向别人学习怎么出柜。但也不要盲目照搬其他个体的经验,毕竟每个人的境况都不一样。此外,在出柜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不友好的人,这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明白这真的不是你的错误。如果对方没有尊重,甚至攻击你慎重思考下做出的、没有伤害别人而只是表达自己想法的决定,这是对方的问题,不是你的。所以,出柜其实可以看成表达自我,至于别人喜不喜欢那是别人的事,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尊重对方的选择是基本的。
对于不同的对象,可能需要不同的出柜策略:
·关于寝室出柜
·关于向家人出柜
·关于跨儿伙伴们
·关于无性吸引出柜
·关于朋友圈
·关于宗教
·寝室出柜·
无论是学校宿舍还是合租房间,寝室是很多青年伙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场所。相信很多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可以自由谈论和表达的寝室环境,不希望自己真实的一面被始终隐藏刻意回避。但作为一个随机组建的宿舍环境,人际关系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可控性,你对室友的认识是全新的,所以切忌操之过急。
出柜前
面对全新的室友,务必做好试探和铺垫工作,了解每个室友对性少数群体的了解和接纳程度,还有接受新事物的意愿。试探的具体方式可以是从学术的角度聊一聊性别研究相关知识,或是聊近期有关LGBT群体的新闻、文艺节目等。如不方便直接提及性少数话题,那么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出柜前的试探与铺垫不止包括交流,有时你的日常表现也会给室友传递一些信息,可以观察室友们的态度和反应,但是建议可以循序渐进,不要突然做出重大改变。日常表现可以包括外貌着装、言谈举止、行事风格,不过并非是刻板印象下的表现,渐渐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就好。
出柜前的铺垫准备非常重要,因为人们对陌生的事物有可能持保守态度,并且容易受到污名化言论的影响。因此在生活中共同关注的领域可以适当引入话题进行铺垫。感谢来自各行各业的无数勇敢前辈们的出柜,无论是影视演艺、游戏电竞还是商业金融,无论你的室友关注什么,几乎都有一些LGBT的名人绽放同样精彩。
不必把在寝室出柜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环境确实不太友好,就没有必要硬碰硬。你不出柜并不代表你不勇敢。
出柜时
在前期充分进行试探与铺垫之后,选择好合适的时机准备出柜时如果还有些担心,可以尝试回归到自己与室友的联结进行铺垫。我们常常被许多宏大叙事所影响,以至看不到近在眼前的真实,对LGBT的污名化想象即是其中一种。在即将出柜前,把室友视角从对于群体的想象中拉回到个体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出柜变得聚焦,省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出柜的具体方式不止一种。除了贴标签式的出柜“我是某某身份”,还可以在对方有耐心听的情况下,讲述自己的故事。当然,不断地向不同的人言说自己的性别认同经历是一种极其繁重的情感劳动,为此感到疲惫或厌烦也是正常的,这并非唯一解/最优解。
尊重室友们的信仰和生活习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是住宿生活比较理想的状态。出柜并不等于说服室友接受你在性与性别方面的全部立场和观点。
出柜时可能会面临来自室友的误解、质疑甚至是愤怒,请理性对待这些认知偏差,不要被情绪裹挟带偏,要记得自己出柜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室友们的相互尊重和关爱。友善的、回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时会改变污名的人对群体的想象。
出柜后
出柜后的生活可能会发生改变,一些距离感是可能存在的,请不必感到失落,因为彼此都需要一个适应和缓冲的时间。此时可以尝试与室友对话,重新构建彼此的边界。即使真的形同陌路也不必自责,你的人生依旧很精彩,不必因他人的冷漠而自觉黯淡。
有时你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可能会成为某些别有用心同学的“把柄”,在这里建议如果发现有人试图通过这些影响你的职务竞选、校园招聘、奖学金评定时,要充分做好证据留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名誉权,避免在各种大事上被人反复拿捏。
一点人生经验:和室友谈恋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因为一旦分手了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真的很尴尬。嗯,很尴尬。
··· ···
·向家人出柜 ·
作为LGBT群体,家庭一直都是最难打开的一扇柜门,无论你刚入大学还是即将毕业。家庭成员在没有前期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得知,会使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计划骤然改变,其感受或许并不亚于得知身患重疾。正如同得知绝症的患者往往会经历否定期、愤怒期、协商期、绝望期和接纳期,家庭成员们或许也会经历这些情感变化,就比如下面这些话:
“我的孩子那么乖,不可能是xx。”
“你怎么可以是xx!当初就不应该……”
“爸爸妈妈求你了,你可不可以改变。”
“就当是我们没有过这样的孩子。”
“我们支持你做你自己,但如果在外面受欺负了,记得回家哦~”
接受出柜信息的家人们往往处于不同的情感阶段,顺序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反复,有些家庭直到最后也无法接纳,有些家庭即便接纳后也会受宗族观念、邻里关系、媒体宣传等等原因出现反复。因此面向家人的出柜应当慎之又慎,但同时也要规避被迫出柜的情况发生,避免自己陷入被动的、缺乏信任基础的沟通境地。
下面是与家人出柜的一些个人建议,请谨慎食用。
出柜前
出柜应选择合适的时机,选择家人正处于相对理性和放松的状况下,告知他们即将告知一些重要事项,使家人适当有所准备,避免突然应激。同时建议选择相对安全和自主的环境,避免情绪化的矛盾升级可能带来的暴力冲突。
出柜对象可以提前进行筛选,向父母中与自己关系更亲密的人、观念更开放的人,首先尝试出柜。当父母同处一方阵营时,任意一方都不容易改变,逐个击破或许是更加有利的策略。如父母双方都较为保守,那么也可以尝试迂回出柜,先向家里同辈的兄弟姐妹或者其他亲属坦诚,以期寻求未来向父母出柜时的支持与帮助。
出柜时可以在告知自己的身份之前进行铺垫,但是不建议使用知识作为铺垫。因为家人有时无法理性面对这个结果,同时知识反而成为增加理解难度的负担。建议使用自己的故事、情感经历和与家人之间的联结作为铺垫,你的情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你,重点不在于理解全部的LGBT亚文化。
出柜时要注重自己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过多难以理解的词汇,增加理解障碍。当父母打断质疑乃至愤怒否定时,注意保持理性,留给父母表达的空间和理解的时间。良好的沟通是第一次出柜最理想的情况,切忌争执乃至暴力相向。即便父母处于情绪状态之中也要克制,暴力的首次沟通会使之后的每次沟通都难以维持理性。
不要在细枝末节的知识点上纠缠过多或尝试说服,出柜不是科普而是共情和接纳,不要一味地表达自己想呈现的点,而可以在父母所关注的话题上(如婚姻、孩子和就业等)正面回应,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所担心的,你其实早有准备。
虽然学理上尚未明确,但将多元性别身份归因为基因有时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向家人(尤其是长辈)出柜的策略。
出柜时
“无痛出柜”的几率可能比中彩票还要低,因此要做好对家人的一切反应的准备。在家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暂时的“妥协”也许是必要的,例如我向妈妈出柜时承诺尽量控制“那样的想法”、上大学不找同性伴侣等,权宜之计也可起到安抚父母的效用,换取时间。
在出柜中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就是让父母明白,对很多人来说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生而如此;以及这更不是一种病态,是正常的一种状态。可以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加以论证,比如我国对同性恋的去病理化、大量的LGBT名人等。
不要过于期待刚出柜就会得到父母的接受和认可。出柜是一场持久战,反正柜门已经捅破,不急这一时,要留给父母足够的时间消化这一切。之后再循序渐进引导父母,相比之下要容易得多。
如果发生最坏的情况,比如遭到父母的打骂、强制看医生、甚至是逐出家门、断绝关系等,要懂得保护自己、寻求帮助,比如在社交媒体或社群中发布求助信息。如果大家觉得自己父母可能会做出这些极端的行为,那在还需要依赖父母的阶段还是不要出柜了。总而言之,父母大多是爱我们的,我愿意相信绝大多数父母不会有上述的极端做法。
正因为父母是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人,对父母出柜、与家人坦诚相待而得到认可与支持才格外珍贵,也格外让我们忧虑重重。希望上述建议能给你些许帮助。
··· ···
·关于跨儿伙伴 ·
对于LGB伙伴而言,出柜是相对隐性的,即便有人提出猜测也大可拒绝,因为性倾向是相对隐性的信息;而对于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的伙伴而言,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是外露的相对显性信息,有时更加难以掩藏。对很多跨儿伙伴而言,要么依从自己的指派性别,受困于名为自身的囹圄,要么坚持自己的性别认同,却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多元性别身份。加上性别肯定的药物及手术需求,使得出柜对相当一部分跨儿而言都是早晚都要面对的一道难关。
性别多元较之性多元伙伴往往面临更窄的柜门藏身,因此我们希望为跨儿伙伴们的出柜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一些LGB伙伴在出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棘手情况也有可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哦~
注:非常感谢跨性别生活社的各位前辈们编写的《跨性别出柜指南》!我们选择第二版节选了其中很多精华的内容,并根据当前的法律和社会状况进行部分改编,衷心地感谢各位社群前辈无私的付出和帮助,也希望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传递给更多的社群伙伴~
出柜前
向坚持自我认同的你致敬。在面对家人或其他亲友之前,请正视自己,认清这样的事实:
① 你是一个勇士,这并非恭维或鼓励。因为作为一个人,选择在当下的境况里,遵从自己的内心,真实地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
② 这是一场没有后援的战争,因为人生就是独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这也是一场由「我」去支配「我的生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一次战役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因为战争中的每一步都是在自我伸张。只要你活着一天,就有希望证明自己,让别人爱你;
③ 要理解理智、情感和知识。出柜绝非纯粹理性的谈判,因为出柜本身就有情感接纳的期待。出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调动感情,而不是仅仅讲道理,尽管这些知识也很必要。
明确出柜的目的。出柜绝不仅仅是为了告知「我是跨性别者」这样的信息,你的目的可能是表达关于自我的部分,维持某种情感或人际关系,甚至是结束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等。因此出柜的时机、对象和方法尤为重要,不要被冲动的情感控制。
出柜时不建议带有强烈的其他目的性,比如要求出柜对象提供手术资金、希望出柜对象建立或结束亲密关系等。带有多重目的出柜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也容易使矛盾激化。路要一步一步走,不妨先从最基础的目的「让对方理解接纳真实的自己」开始。
选择合适的时机,切忌急功近利,当出柜对象身体状况无法承受刺激性信息,或正处于烦恼或麻烦时,不要出柜,你可以选择一个对双方更放松时机进行。当出柜对象对你的经济或人身权利处于绝对掌控地位时,谨慎出柜。没有人有权利反对你的性别认同,但相应的也没有人有义务支持,一旦矛盾升级,你可能会失去经济来源甚至是人身自由。
与急功近利相对的,也不要无限拖延。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出柜的必要,但对于有需求的伙伴而言,选择合适的时机出柜是避免陷入困境、获取更有利生活资源的重要方式。
要避免被迫出柜,让自己陷入被动。你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不要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出柜,也不必在计划范围外的人出柜。在不安全的环境中被指出身份时,可以果断否认,这并非对自己身份的回避,这是对自己隐私权利和安全负责的表现。
出柜环境的选择要结合你与出柜对象的关系具体分析,但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认真考虑:
① 安全性:对出柜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很有必要,对可能带来人身伤害或限制人身自由的物体或工具要格外留意。这不仅是保护你的安全,同样也避免矛盾升级后你伤害别人的可能。注意离开的道路不要有障碍,在矛盾可能升级前尽快离开。
② 自主性:确保证件在自己手中,了解银行卡和电话卡是否在他人名下或联名。一旦出柜失败,失去了身份证件和钱会非常被动。此外也建议保留好通讯设备,即使电话卡被停也可以通过无线网与信任的人取得联系。
③ 后备方案:将必要的财务及生活必需品,妥善安置到可以暂时收留你的地方,避免失去居住权后无处可归。很多跨儿都经历过被关在家里或赶出家门的情况。此外,找到一个信任的人,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安慰和支持也很重要。
④ 私密性:你出柜的信息可能会使出柜对象失态,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将这件事缩小在私人范围内或视为隐私。因此环境的私密性更能体现对出柜对象的尊重,人在私密的环境中也更倾向于给予真实的反馈,避免在公共场合碍于颜面而冲动表态。
⑤ 舒适性和抗干扰性:选择你与对方都感到舒适的环境,有利于谈话的顺利有序进行。另外,要尽量避免有外界的干扰,避免外界因素持续打断你们的谈话。
出柜对象的选择是个人自由,但先后顺序的把握可以让你积累到更多的经验、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更从容地应对接下来的人生挑战。以下是一些可以遵从的原则:
① 安全性:现实世界非常残酷,尽管你生而无罪,但是可能仍有人利用你的性别认同以各种方式攻击和伤害你。因此避免向你不信任或感到不安全的人出柜不是说谎,而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
② 必要性:你出柜的范围是否会影响你今后以新的社会身份生活,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他人知晓了你的跨性别身份,是否会加深对你指派性别的印象,而无法彻底地接纳你新的性别身份?将出柜范围控制在你认为必要的范围内,将会对你下一步的生活可控性给予积极的作用。
③ 可靠性:出柜前你需要考虑出柜对象能否遵守约定,是否值得信赖。有时出柜对象出于善意或不经意间的言行也有可能对你产生伤害,甚至有人会以帮助的名义干涉你的自由意志。
出柜时
「预出柜」有时非常重要,在向重要的人,如父母、伴侣出柜前,不妨寻找信任可靠的兄弟姐妹或好友来预演。预出柜本身不是必须的,同时伴有一定的收益和风险。一方面预出柜成功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如果反对则可能提前告知,打乱你的计划,因此预出柜对象的选择尤为重要。
在正式对父母出柜前要充分地试探和铺垫,了解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若他们有宗教信仰,需要予以尊重,并用尝试用宗教信仰可接受的方式对话。必要情况下,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的帮助,但需要谨慎。第三方可能破坏对话的私密性,削弱情感联结,甚至让父母感到压力,增加对话的不可控性。
出柜的最佳方式是面谈,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可以表达感情,同时显得更为正式和尊重,双方也可以在对话中更加克制。面谈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无论对方的反应如何,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失控。尊重、宽容、真诚的表达有时可以更好的换来对方相同的做法,要避免刺激性的言论、强迫性的要求和不真实的粉饰(如药物手术的绝对安全),否则可能会面临争执、偏激和信任危机。
出柜时不要涉及太多难以理解或接受的词汇或信息。相信做好出柜准备的你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知识,但对出柜对象而言很难短时间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快速接受这些知识。让出柜对象仅通过一次对话就理解“你的性别认同+你的性倾向+你的情感状态+你喜欢的跨性别偶像+你的手术计划+你的证件修改计划+你的生育计划+……”就像是一节课让你学会高中全部知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从最简单的一个小点切入,之后再慢慢把一个完整的你呈现给对方或许对双方都更加自然。
选择适当的谈话内容非常重要。总的来说,父母接纳水平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而取决于他们有多爱你。因此围绕一些有关情感的话题作为开始是相对合适的,如:
“你告诉他们这些不是叛逆或想伤害他们,而是希望他们更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你很爱他们,并且会一直爱他们。除了性别,什么都不会改变,你们的关系也不会。”
“你成为跨性别者,并不是因为父母做了什么错事。”
“你从(具体时间)起就因为外界环境而感到痛苦,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持,积极生活。”
父母或其他亲友一时难以接受是正常的,要留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消化。有时你可能面临父母的愤怒和否定,保证安全保持理智,不要指责他们,要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和引导,也不要逼迫他们接纳或学习,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父母双方的接纳程度有时并不相同,此时得到一方的接纳,甚至是手术知情同意或许是较为简单的。但是请记住,你是他们两个人的孩子,不要因为对你出柜态度的不同引发矛盾,进而破坏父母的婚姻。在自己的诉求和家庭的稳定之间选择适当的平衡是更成熟的表现。同理,在面向亲友等其他关系的处理时,也应适当考虑尊重父母的想法。
有些跨儿是在建立伴侣关系之后才完成的性别认同,也有些跨儿可能碍于各种原因隐瞒了自己的认同而步入一段婚姻。此时袒露自己的性别认同是不是对伴侣关系的背叛或许取决于你们对关系的理解和承诺,但或许隐瞒是对自我和伴侣关系的双重背叛。向伴侣出柜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此给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① 在告知伴侣时,请将你的慎重传达给对方,你是因尊重和真实而选择坦诚。
② 出柜是理性,而接纳出柜者更多基于理性,不妨尝试唤醒一些积极的回忆。
③ 对于关系的处理方法不要和出柜同时进行,由此引发的矛盾可能会破坏谈话。
④ 出柜并不意味着伴侣关系破裂,对方可能会因为爱情而向泛性恋的领域探索。
⑤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当然有权利改变自己的人生,但如果因为出柜而产生矛盾,你也有义务考虑伴侣的感受。如果你想在出柜的同时结束伴侣关系,建议不要把这两个目的混为一谈在一次谈话中进行。
⑥ 出柜本是个人选择,但在伴侣关系中则会演变为情感与理智,性别认同与性倾向的碰撞。有这样的两个问题需要彼此在心里不断地回问:我还爱对方吗?对方还爱我吗?还有一个问题是时间留给伴侣的:如果你逐渐成为另一个性别,TA还爱你如故吗?
出柜后
如果出柜对象对你的性别认同表示支持,那么恭喜你,你的人际关系将更加真实且充满人情味;如果TA表示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那么也是个好消息,说明TA是个理智和乐于思考的人,假以时日有可能会接纳你;如果TA完全不予理睬,也并不意味着出柜没有意义,TA可能是在使用沉默的方式回避,你可以继续尝试沟通或表达,如果对方开始有反对的言论或行为,那么意味着真正的沟通才正式开始。
如果很不幸,你的出柜对象表示无法理解或强烈反对,那么在非紧急情况下(如危及生命或强迫限制人身自由),建议你不要轻易收回自己性别认同的言论,否则让你今后的出柜更加艰难。可以暂时回避跨性别相关的议题,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开始修复关系,如节日的问候、生日的祝福等。也可从出柜对象的人际关系着手,但需要注意分寸,避免破坏TA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激化矛盾。
必要的时候,记得向后备方案里那个可以支持你的人倾诉你的烦恼,释放你的压力。
··· ···
·关于无性吸引出柜·
无性吸引的伙伴们面临的歧视风险相对较低,但是因为公众认知的不够,产生误解,甚至是始终存在误解的可能性很大。随着年纪的增长,面对父母催婚和催娃的可能性会变大,面对周围人的闲言碎语有时也并不比其他性倾向的伙伴好很多。
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向他人解释,自己为何没有伴侣或没有孩子是件很消耗的事情,我们并没有进行公众科普的义务。所以当你不想回答无关人员的问题时,你没有必要去出柜,这是属于你的个人权利。当你感觉到沟通压力大于预期时,也可以选择“单身贵族”、“不婚主义”、“丁克”等概念作为出柜的切入点,不过无性恋(无性吸引)也已被越来越多人了解。
在向父母出柜时,可能会发生忽视你的感受,而过度注重他们想要的结果的情况。此时不要就结果(如婚姻或孩子)选择立场而拉扯,可以强调自己的感受和心路历程,如果父母可以觉察到你真实的状态,可能是一个有效对话的开始。
在向伴侣出柜时,可能会使伴侣因“无性”而感到落差。在这里使用引号的原因是因为浪漫关系中的性展开方式有很多,所以首先这并不是一个有无的二元命题,而是一个在尊重双方意愿的情况下,使用什么方式可以使彼此在情感联结中都感到舒适的开放式命题。其次,拒绝亲密接触不代表不爱对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彼此对感情依旧信任。
·关于朋友圈·
设置好标签,也就是分组。一般来讲,“家人”和“老师”是每个人都可以设置的两个分组,其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实际情况来就好。建议把工作上(但不是学校里)遇到的伙伴也设置一个分组。
发布与性少数群体相关的内容时,初期可以设置仅一些好友可见。慢慢可以过渡到所有(或大部分)同学可见。但是否让老师和家人可见,建议慎重一些。
警惕各式各样的信息员,ta们可能是你某节课上的普通课友,也可能是你班级里不熟的同学。大部分情况下信息员只是做所谓的“舆情搜集”工作,不会给我们带来实质伤害,但在某一刻突然被辅导员或学工老师告知“你发了什么朋友圈我们一清二楚”则是一件极其令人觉得晦气和后怕的事情。
注意区分“仅对某些好友可见”和“对某些好友不可见”这两种方式。前一种意味着后来再添加的好友,无论属于哪个分组,都不能看到该条状态。后一种意味着后来再添加的好友,无论属于哪个分组,都能看到该条状态。所以,用“仅对某些好友可见”是更保险的策略。
不论分组如何严密,都不建议在朋友圈发送自己特别特别不希望特定的人看到的内容。这算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吧。分组屏蔽并不是万能的。
在朋友圈发送相关内容后,可能会被问及性倾向等等(如果你还没有大范围出柜的话),也可能会收到质疑或不友好的评论,请做好心理准备。如果需要,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坚定的立场和恰当的语言回应。
尝试从平时的观察和朋友圈内容来发现那些对性少数群体不够友好的人。可以单独设置一个分组。
注意不要在朋友圈帮别人出柜。特别是在评论他人的朋友圈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不是私聊。
做好最坏的打算。例如提前想好:万一某次不小心忘记了分组,父母看到了你的朋友圈,并展开追问的话,你将如何回应。
·关于宗教·
全世界有超过4000种宗教,每种宗教都有不同的教义,即使是信仰同一种宗教的人,对于神的理解与阐释也可能因人而异。在这些宗教中,道教、儒教、徘艮宗教「广义上特指非一神教的诸宗教」、新异教信仰、锡克教等属于「同志友好型」宗教;而佛教和印度教本身并没有明确支持或反对LGBT的主张,信徒对于LGBT的态度因人而异;基督「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属于对LGBT比较敏感的两大宗教,可尽管如此,依然有信徒认为LGBT与其教义并不冲突。
因此,面对信仰宗教的同学「或者老师和社会人士」,并不是完全不能出柜,只是在做出是否出柜的选择时需要多一分谨慎。你可以翻阅他们朋友圈里表达的观点,也可以和他们偶尔谈及与多元性别相关的新闻用以试探。当然,向信教的同学出柜并不意味着首先改变他们关于LGBT的宗教观点;他们能够接纳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你,就已经是很重要的一步了。
【拓展阅读】
王晴锋,2011,《认同而不“出柜”——同性恋者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王晴锋,2013,《“出柜”的含义嬗变、理论阐述及经验研究》,《学术论坛》第1期。
王晴锋,2014,《“家庭出柜”:影响因素及其文化阐释》,《广东社会科学》第3期。
张雅惠、陈宇平、刘安真,2017,《女双性恋对伴侣出柜与否之经验探究》,《性学研究》第2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当前内容可能存在未经审核的第三方商业营销信息,请确认是否继续访问。